台湾总统马英九在10月17日的“黄金十年”终篇记者会上,高调提出,“未来十年两岸在循序渐进的情况下,审慎斟酌是不是洽签两岸和平协议”。距离台湾总统选举进入百日关键时刻,作为马英九“黄金十年”最后端上来的一盘“大菜”,马版“两岸政策篇”不可不谓平地起惊雷。

自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循序渐进”,即“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然而,马英九在此时释放出“由经入政”的信号,不少观察家认为,马英九此举可视为顺势而为,宣扬其“十年和平协议”主张实是一箭双雕之举。一举告别以为民进党“攻”,国民党“守”的传统对战模式,拿回选战的主动权。二来,在两岸议题领域抢占了制高点,以“和而不统”成功避免绿营“红帽”乱扣。

目的仅于此吗?事实上,曾有人在2008年,奥巴马初任美国总统一举获得当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就已有学者提出,马英九上任后积极改善两岸互动,降低区域紧张情势,比奥巴马更有资格领取诺贝尔和平奖。之后,马英九不只一次提两岸和平协议构想,也曾表达不排除未来与胡锦涛会面,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为实现永续和平的理想为目的”,这是“至少让两岸发展有一个方向,既是诉诸和平”。于是,以两岸议题拿下诺尔贝和平奖,会不会是马英九想为自己政治生涯留下的重墨呢?成为诸多人的联想。

和而不统 既险又精

眼下,正是台湾下届总统竞选的酣战时期,有关“两岸统一”的话题无疑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需要回避的“惹事”话题,按常理,不论蓝绿都不会也不敢在此时拿“统一”话题作为竞选的筹码。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谋求连任的马英九却在副总统萧万长、行政院长吴敦义等人陪同下,在“黄金十年”系列举行的最后一次记者说明会上,高调表示“未来10年将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审慎寻找时机与大陆方面洽签‘两岸和平协议’”的意思,并提出洽签“两岸和平协议”三个前提:一是民意高度支持;二是国家确实需要;三是国会监督。

自马英九以“不统、不独、不武”的执政原则登上台湾总统宝座以来,不但将两岸关系推上了“历史的最好时期”,也给台湾带来了又一次经济的“和平发展时期”,这恰恰是竞选对手难以战胜马英九的政绩资本。那么,马英九为何要在眼下有关下届总统竞选的酣战时期抛出“两岸和平协议”的论调呢?难道就不怕在台湾掀起并不利于自己谋求连任的舆论讨伐吗?

北京观察人士指出,马英九这一招既险也精。“险”在,此时提出“两岸和平协议”论,不但会招致社会舆论哗然,更可怕的是,定会招致竞选对手以“亲共卖台”的帽子予以打压。但“精”于,马英九开了一个口,但又没有开支票。他次日在接见台美日三边安全对话闭门研讨会访华团时,突出强调“和而不统”的思路:“这不是去跟大陆谈判统一的问题,先前主张‘不统’,就是指不去和大陆谈这个问题,但是和平的议题,是我们没有办法回避的,必须要正面面对。

因为和平一定是台湾乃至两岸人民,都希望看到的一个结果”。并再一次强调“和平协议”必须满足的条件:“第一,一定是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第二,两岸之间要有充分的互信;第三,我们的作为要符合区域跟国际社会的期待,必须得到民众高度支持,同时最后必需经过立法院通过”。还做了表态:“我不是排定了时间表,而是要看时机是否成熟,不会为了签而签”,签署没有“时间表”。  

其实在今年9月,“台湾加油赞”执行长金溥聪访美时,就已为马英九提前试水。当时,金溥聪表示,一旦马英九连任,一定会尽量在两岸之间取得一个善意、异中求同的框架,去推动有利于两岸和平共存的合作计划,“如果两岸能够在不伤害台湾‘主权’之下,而且顾及台湾尊严之下,两岸能达成一个和平的协议”。当马英九此次提“和平协议”,并释放两岸政治协商信号后,金溥聪10月20日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演讲时,又立刻发声:“谁不希望和平?不光是两岸,全世界都乐观其成。”他强调:“马英九曾说,任内不会碰统一,此生也不一定看得到统一”。

对于马英九提“和平协议”,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办公室主任丁远超表示,自由、和平是不可挡的潮流,全民都希望和平,“哪个父母会希望自己儿子当兵时可能上战场?”虽然连战不一定完全清楚马的说法,但一定会对这个进展感到欣慰。新党主席郁慕明也认为,马的说法“至少让两岸发展有一个方向”,且“两岸和平协议”,甚至“军事和平协议”,都没有违反“不统不独不武”原则。既然是诉诸和平,民进党应该也没有立场反对。并且,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人赞成两岸签订和平协议,55%的人不认同签署协议就是走向统一。看来,经过三年多执政酝酿下,马政府的两岸谈判突破“先经后政”的铁律,释放“由经入政”的信息,虽是兵行险招,但也旗开得胜。

为选举?还是信念?

民进党发言人陈其迈表示,马总统为两岸政治协商设定时程表,十年内签署和平协议,等于进入国统纲领的“协商统一阶段”,进入统一进程。绿营方面还质疑,马英九说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前提是“国家需要、民意支持,与在国会监督下”,但当初两岸签订ECFA根本没有经过立法院同意,现在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又要拉立法院背书,这根本是玩假的。

前总统府顾问、前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许智伟向多维新闻表示,马英九既然说取得共识很重要,要有国内民意的高度支持,那么就应该召开一个国事议会,召集各党各派人民的代表大家一起来讨论。民调看见的情况是靠不住的。在许智伟看来,马英九此时提和平协议更多是为选战考虑。目前岛内对这个所谓协议,并不够了解,甚至有些担心,维持现状还是大多数人的意见,经济方面加强合作,文化方面加强交流。拉近双方距离,彼此了解。

虽然绿营方面也有“挑剔”,如有学者反映,马英九应提出具体协议内容,如双方主权、治权、对外关系代表权如何认定,否则显得太空泛。

但包括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反对声明都没有形成对马有力的攻击,因为她自己也说过要与大陆“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没想到一个“和”字被马英九先拿去作了文章,反陷自己于被动。最近民调显示,有42%的人看好此议题对马英九的选情有加分作用。马英九一下夺回选战主动权,使蔡英文和宋楚瑜都一时手忙脚乱,难以应对。

前立法委员林钰祥向多维新闻表示,这次并不是马英九第一次提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主张。此次他实际上给“两岸和平协议”开出了5个条件:民意支持、国家需要、国会监、两岸充分互信、符合国际社会期待。这5个条件是非常难以达成的,马英九先说10年又表明 “没有时间表”。从选战的角度看,虽然马英九只是表述出了意愿而已,但也足够令民进党跳脚。马的此番意愿,对于中间选民来说,“和平”自然是好事情,所以也能笼络这部分选民。而对于绿营来说,此前蔡英文也曾提出“和而不同”,倘若反对马英九的“和”,又难以自圆其说。而且,马英九也设定了原则,以小心审慎的态度面对这个议题,致使绿营也难以攻击。如此看来,马英九此时出奇招攻守都有了。马阵营主要目的应是抢攻选战议题主导权,将马强项两岸议题导入选战。马未来任期只有四年,却提十年目标,且设下重重关卡,甚至亲自召开记者会,表示和平协议最终要经绿营的最爱“公民投票”,完全封杀绿营的反对声音,但和平协议在未来四年签署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观察近日新闻发展,马阵营的目标已大致达成。反倒是两岸互设办事处的务实主张,在马连任后实现的可能性还颇大。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认为,两岸议题是马英九熟悉的领域,马在选战进入关键阶段倡议和平协议,是一项明智的策略,有利于马英九站在“政策的制高点”主导这项政治议题。东华大学教授施正锋也指出,毕竟ECFA是马英九第一任的政绩,他想把经济的和平红利转化成政治愿景,是可以理解的。在宋楚瑜投入选战后,马英九抛出两岸和平协议的议题,势必引来绿营“亲中、卖台”的炮火攻击,但这也可能催化更多选战动能、冲高投票率,既可满足深蓝族群想象空间,也可稀释宋吸纳选票的能力。蓝营显然想透过签署和平协议的诉求,吸引更多中间选民认同,将两岸议题拉进大选主战场,若能做好风险与损益控管,不仅可以边缘化宋楚瑜,也可与蔡英文的暧昧主张互别苗头。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资深研究员李家泉认为,马英九在第一个任期内的施政重点,是要让台湾人看到他的能力和政绩。马英九于2008年当选台湾总统后,两岸开始正式恢复了海协海基两会交流,完成了不少交流合作项目,包括全面实现了“三通“,以及在去年签署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等等。三年多来,两岸关系不断推进,“连胡会”五点共同愿景的不少内容已经实现。

用马英九自己的话说,“我们说先经后政,就是没有排除跟大陆未来政治对话,和平协议当然是其中之一”。事实上,早在2008年的总统就职演说上,他就提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的主张。他还提出两岸互设办事机构的想法,指出,为了进一步稳定两岸关系,让互动模式制度化,“循序推动两岸互设办事机构,这样会使双方在处理两岸事务上,更能够得心应手”。看来,倘若马英九连任如愿以偿,他在第二任期内必将加强与大陆的政治对话,甚至是推动进行实质性的政治谈判,与大陆恰签“两岸和平协议”,应是马英九认真的想法。

同谁签和约?考验中共

至截稿时止,国台办方面并未对此有所回应。但马英九之前提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时,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曾回应说:“我们一向主张全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陆涉台学者则认为,洽签和平协议三项前提,标准有些高,并不适合作为前提,可能会让前提变成门槛。

李家泉表示,看时机是相对的,不能说现在签署和平协议的时机不成熟,也不能说已经完全成熟。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台湾当局说: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现在怎么样?两岸不是已达成了多项共识了吗?几年前两岸谁敢说“大三通”?谁敢谈“对台投资”?谁敢谈开放两岸个人自由行?如今不是都实现了。可见路要人走,条件要人创造,也像马英九说的“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就行。有没有困难?当然有困难,难在内外都有压力。

对于“两岸和平协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则认为,两岸是内战双方的关系,这是两岸关系最根本的特点。考虑签署和平协议应从这点出发,而不是其它。不要给和平协议过广的内涵,也不要定出更高目标,它只是一个阶段性、过渡性成果,而不是解决两岸关系的最终成果。不过他也提出,处理两岸问题应该难易并进,而不是先易后难。不能回避一些需要处理的问题,比如说,“两岸和平协议”,谁和谁签就不能回避。

上述观察人士也指出,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第一次“胡连会”,就曾提“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2007年10月,胡锦涛在17大政治报告中也提“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表示,“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可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亦是中共所想。但是具体操作就可能要考验中共的政治智慧。最首要的问题是中共和谁签署?是中华民国?国民党?国军?如果以两党的身份签,岛内其他党派不认怎么办?反而导致国民党成众矢之的;如果同“中华民国”签,中共早已在自己的历史中将194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一笔勾销了。就在日前中国官方隆重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时,也只字不提中华民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虽然主持编撰了36卷本的《中华民国史》,但将中华民国局限于1912年到1949年之间的38年,而对于中华民国到了台湾后的历史,却一概抹煞。现在,到了要签协议了,可能发现问题来了,自己把路断了。当然,期望和平的人们还是相信两岸双方可以找到办法,让和平协议早日成文。

Comments are closed.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