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总统要求达成重大的长期提高举债上限协议。他警告说,若少于他要求的数字,他就不签,他问:「现在不做,要待何时?」

那麽去年十二月又是怎麽回事?为何当时他忽略自己国债委员会的建议?二月呢?当时他不是提出未来十年增加国债十万亿美元的预算?四月呢?他不是希望举债到国债上限而不附加任何删减预算案?

突然之间他又以预算平衡人士的姿态复出,准备勇敢承担民主党的责任,大砍社福给付预算。真的吗?举例来说,他老是说准备要讨论、参与、聊聊社福给付删减问题。但他没有一次公开提出过关于改变社福给付结构的计划。

为了显示他较其他玩政治的人高瞻远瞩,奥巴马坚持要长期协议。而且奥巴马的「长期」定义为何?令人惊讶的是:是指让他撑过二○一二年十一月六日总统大选日的协议。

没甚麽比这更政治化了。就像美国驻阿富汗部队的撤退日期般。二○一二年九月和地面实际军事状况并无任何关联。这日期只是为了让奥巴马竞选连任的最后数周情势更有利。

如果到了八月二日两党仍未达成协议,共和党就会被巧妙设计要负起责任。奥巴马早就挥舞红旗,警告社会安全、残障荣民福利、以及「关键」的医学研究、食品检验(若无食品检验将导致农业停摆),都岌岌可危。

共和党完全被玩弄于股掌之间。众议院议长似乎不知所从。该行动了,现在该打退奥巴马的虚张声势。

不达成长期协议就一拍两散?此刻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应立刻通过一个短期的五千亿美元举债上限,并删减五千亿美元预算的方案。这可让我们争取五个月的时间,以讨论出更大规模的方案。

如总统胆敢否决此短期提高举债上限的方案,或是民主党胆敢在参议院挡下此方案,那就无可辩解,其私心昭然若揭。

毕竟,不论共和党再怎麽疯狂算计,也不会让自己变成债务危机的罪魁祸首。目前的经济局面与百分之九点二的失业率、GDP(国内生产毛额)百分之一点九增长率、一发不可收拾的债务,全都是因为奥巴马无所作为。何必跟他分摊责任,替他解围?

如果保守派人士仍希望美国支出不至于失控,唯一办法就是赢得总统大选,把这问题诉诸全国,让选民作决定。

伯克南是吓唬人的:QE3根本是镜花水月

烂船还是有三斤钉的!现任联储局主席伯南克虽然揭开了神秘面纱,不再躲在大理石殿堂内扮预言者( Oracle),不再能呼风唤雨,但他的言行至少还可让炒友兴风作浪一下,让市场兴奋一下,製造一点赚钱机会。

上星期二他出席国会听证会不过提一提有甚麽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根本没有说要引入QE3,连QE3这个字也没有说,不少投资者及市场人士却偏要拿他的发言做文章,指QE3出台有望,带挈全球股市弹升了一天,港股也同样来个似样的反弹。问题是市场人士真的想得太多了,伯南克根本在观望中,没有打算推出QE3。为了澄清传言,伯老在第二天第一节听证会中被迫公开表明现阶段没有计划推出另一轮量化宽鬆货币政策,也暂时没有甚麽类似的新措施出台。

老实说,只要细心看看伯老的证词,听听他的对答,就不难知道他及联储局其他高层处于观察状态而不是行动状态。伯老在证词中说得很清楚,第二轮量化宽鬆政策结束,停止进一步购入长债不等于收紧了货币政策,因为联储局仍持有额外购进的长期国债,令长息维持在低水平,令长期借贷成本维持在较低水平。这对刺激经济已有一定帮助,不必要再扩大买债券的规模,或推出QE3进一步推低长期利率。

当然,他的证词有提到一旦经济再次大幅转坏,通缩威胁重临,联储局有各种政策工具可以应对,包括表明超低息会持续多久,再次推行量化宽鬆措施,削减联储局付予银行的零点二五厘利息等。但是,伯南克提到这些措施时主要是在进行政策分析,既没有说明在甚麽具体条件下会採用何种措施,也没有任何倾向性。简而言之,伯南克是在安抚人心,说明联储局对经济不会束手无策,但会不会用,甚麽时候用完全没有说。把这样的学术分析看成QE3快将重临未免一厢情愿。

退一步看,即使伯南克真的不顾国内外的质疑再次推出量化宽鬆措施,买入数千亿美债推低长息,对经济特别是就业市场的刺激其实很有限。根据他及联储局的分析,联储局去年推出的QE2大概可以在两年内推动企业增加七十万个职位,即大概每个月增加三万个职位左右。可是自○八年金融海啸以来,美国整体失去的职位接近一千万,每个月至少要新增三十多万个职位才能令失业情况不至恶化,要令失业率显著下降的话更要每月新增四、五十万个职位。联储局开动印钞机推出QE2还不过月增三万个职位,连止血也不够,怎能期望QE3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美国经济及就业情况大幅好转呢?

伯南克本人其实是个稳打稳扎的人,他一再破格推出特别的货币政策只是为势所逼,只是因为金融海啸的馀波太厉害,不得已採用非常手段。现在危机变成长期病,他更不愿再急急用药,先观察一段时间再作打算。QE3的憧景还是放下来吧!

Resp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