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据说“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的“天才神童”黄小朋友。

图片及说明均来自黄小朋友的博客:

[人物]武汉少年领军人黄艺博

这就是据说“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的“天才神童”黄小朋友。

图片及说明均来自黄小朋友的博客:

少年领军人黄艺博火了: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图)

武汉少年领军人黄艺博在总队部与总队委们一起合影

少年领军人黄艺博火了: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图)

黄艺博当选中国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后,在总队部阅读文件

少年领军人黄艺博火了: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图)

黄艺博在武汉市总队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后欣然题字

少年领军人黄艺博火了: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图)

黄艺博在武汉市总队部与同事合影

少年领军人黄艺博火了: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图)

黄艺博当选中国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后,在总队部与总队委们一起研究工作

少年领军人黄艺博火了: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图)

黄艺博当选中国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后,在武汉市青少年宫总队部前留下阳光帅气自信的身影

前 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出自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儒学大师 “横渠先生”张载之语。此句以吞吐宇宙的浩然大气,承继先贤、泽被后世的立业精神,济世安邦、造福天下的博大胸怀,不仅为广大学者所传诵,更为历代王者所推崇。本人今天在自己的博客里,拿来这四句作为开博的前言,是想借此言志,表达自己为了“中华民族之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世” 的修身齐家、济世安邦之信念、气度、襟怀、理想和抱负。总之,我将会把《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不朽的伟大精神作为我的座右铭,奋发图强,立国立民,坚信中国雄居东方,称霸世界,必将在我们这代实现。因此,我将会在 “恰同学少年”开始,以风华正茂,豪气冲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凌云之志, 来抒发胸纳五湖四海的乾坤心胸,来造就笔扫九洲万国的巨椽恬笔 ,放眼评说天下大事! 敬请您和您的朋友们光临指导!

辛卯年二月二日辰时于武汉西北湖

少年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 家长称其关注民生远超自己

孩子如果太“天才”怎么办?昨日,黄宏章夫妇告诉记者:“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顺其自然。”他们的儿子黄艺博目前就读于华师一寄宿学校,小小年纪,身上就笼罩了 “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武汉市首届‘十大孝星’”等太多光环,“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在政史上的许多见解,甚至已超出了我们理解的范畴。”

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如今,黄艺博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并将其近3000元稿费和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在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

“这些习惯和兴趣都不是我们有意培养的,孩子的天性占了主动权。”黄宏章告诉记者,黄艺博对于“民生”的关注已远远超过了自己,他的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大概和他从小就接触很多历史故事有关吧。”妈妈马晓丽说,从一两岁开始,黄艺博就从自己和外婆那里熟知了许多历史故事,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等,“当时只为讲着好玩,没想到孩子自己将《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白话版等许多历史书找来全看了。”

“他上网只关注国内外新闻大事,从不玩游戏。”黄宏章说,黄艺博有的见解,“连我们自己都觉得吃惊。”“发表文章也是,当时只觉得他写的《家乡》还可以,就试着投稿了,没想到他一发不可收拾了。”马晓丽告诉记者,是许多偶然性的机会触发了黄艺博的“天性”,他们只是顺着孩子的天性提供支持。

“与其他孩子相比,黄艺博早熟而且十分清楚自己的路该怎么走。”黄宏章说,面对黄艺博许多令他感到吃惊的“天性”,他更想做的,是为这些“天性”提供合适的“土壤”。

【点评】

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一面,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发现的眼光。顺应孩子的这一份“天赋之才”,多支持、多鼓励、多引导,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智慧的父母带来的是快乐轻松的家庭教育。

黄艺博:每月2次照顾福利院老人

白净的圆脸,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一笑露出两酒窝。滑坡路小学六(2)班的黄艺博说: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孙儿,因为他不止有一两个爷爷奶奶。张婆婆、童婆婆、邓爹爹、周婆婆、席婆婆……说到他与这些爷爷奶奶的故事,这孩子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停不下来。

4年情谊:

与百岁婆婆结孙缘

福利院里有位快满百岁的席静云婆婆,黄艺博7岁那年第一次来福利院时,就与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的席婆婆结下不解之缘。

15日,尽管高烧39℃,黄艺博仍按惯例和爸爸黄宏章一起去江汉区老年公寓探望他的“爷爷”、“奶奶”们。

走进大厅,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和护理人员,和黄艺博熟络地打起招呼:“五道杠,又来看爷爷奶奶啦。”“嗯。”黄艺博腼腆地一笑。

躺在病床上的席婆婆,一见到黄艺博,眼睛马上亮了起来,“我的孙儿呀,怎么又来了,天这么冷,来干嘛呀。”

“奶奶,您别起来,我来看看您,您身体好些没?”

席婆婆的长期护工金女士说,从黄艺博认识席婆婆开始,这四年来,老人把这孩子看得比亲人还亲,没事总惦记着“小胖子”。

今年中秋节,席婆婆远在外地的女儿回汉,终于见到了老人口中的“乖孙子”。护工金女士回忆,当时,老人的女儿拉着黄艺博的手,一直哭,嘴里不停念叨“谢谢、谢谢”。

福利院老人说:

“这样的乖孙子上哪找”

从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四年间,黄艺博平均每月会去老年公寓两次,把自己玩乐的时间都送给了这些爷爷奶奶,不是读报、按摩,就是给老人梳头,老人们也很喜欢这个小胖子。“现在进了毕业年级,事情比较多,但我一有空就去看爷爷奶奶们”。

“这孙子太乖了,我喜欢他。”提到黄艺博这个孙伢,78岁的邓志邦爹爹立马竖起大拇指说:“每次来看我,他总带水果和牛奶来,那双小手梳头、按摩可舒服咧。”

住在江汉区老年公寓9楼的张现林婆婆和童淑珍婆婆,原本大字不识,在黄艺博经常读书读报的过程中,两人逐渐开始识字,现在已学会自己看书读报,偶尔还写下书信。两位婆婆说,这孩子父母教育得好,有孝心,“他们的父母也总来看望我们。”

张婆婆和童婆婆说,黄艺博每次来,还会到楼上去看一位姓周的婆婆。最近周婆婆生病住院了,不在福利院。黄艺博说,“周婆婆以前是全国劳模,她和别的婆婆有点不一样,总是穿戴得特别整齐,显得特别精神,说起话来抑扬顿挫。周婆婆常对我说,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在乎索取了多少,要在乎为社会贡献了多少。”黄艺博说,自己从心底里佩服周婆婆。

“小作家”发稿100多篇

近3000元稿费成爱心经费

每次去福利院看望老人,黄艺博绝不会找父母要钱,他用的大部分是自己的稿费。原来,这位爱心少年还是位小作家。从二年级上学期至今,黄艺博的见报习作已累计有100多篇。稿费由最初的5元,涨到后来的50元、100元不等,

二年级上学期,黄艺博在现代少年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家乡》,只有200字,写的是过年,全家人去河南洛阳的一个小山村过年的场景。短短十几行字,黄艺博却对家乡表现出无限的热爱,丝毫没有对农村的嫌弃之情。《家乡》的文字并不是很优美,为何能发表呢?黄艺博明白,因为自己对家乡有真情实感。

黄艺博算了一算,几年来的稿费约有近3000元,除了给福利院的爷爷奶奶买东西,其他的钱他全都捐出去了,哪里有灾情,哪里有结对子,他第一个挺身而出。在老师的牵线搭桥下,黄艺博与蔡甸区张湾镇向阳小学的张召结对成为好朋友,把寄来的稿费和积攒的零花钱拿出来给张召买文具和书。

■家教心经:

爸爸带头孝敬老人

谈到对儿子的教育,黄宏章说,他主导培养孩子的性格和品德,孩子的妈妈主管生活和学习。

黄宏章说,儿子一年级时,奶奶从河南农村老家来汉治病,老人糖尿病发作,后来又患了老年痴呆症。整整大半年,黄宏章一人包干了奶奶的护理工作:擦身子、处理大小便、陪老人散步等。他时常跟儿子说:“孝是百德之首,爸爸不孝,长年在武汉工作,没能在奶奶身边照顾老人家。你要多和爸爸一道,孝敬老人。”在奶奶最后临终时期,黄艺博从不嫌弃老人身上的异味,给奶奶梳头、读故事,陪老人聊天。

奶奶去世后,黄宏章带着7岁的儿子去福利院,让孩子多与福利院里的老人接触。黄宏章也没想到,儿子非常喜欢福利院,“那些爷爷奶奶也喜欢他,每次都不让他走。”黄艺博第一次从福利院回来,问黄宏章:“这些爷爷奶奶的儿女呢?”黄宏章说:“有些老人没儿女,有的儿女在外地,不能经常回来探望。我们在身边,就是他们的亲人。”

Resp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