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0日电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10日表示,钟南山院士的研究成果和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总体上一致,自述疑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没有感染艾滋病,且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

邓海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钟南山院士对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研究结果和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总体上一致。可以肯定这个人群没有感染艾滋病。根据国内外权威机构检测结果,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新的病毒或者未知的病毒。

他说,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卫生部所做的六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通过虚拟空间走到一起的人群,不构成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会对其他人构成健康危害。

针对钟南山的研究所提到的发现自述感染阴滋病人群EB病毒感染检测率达到55%的问题,邓海华说,长期从事EB病毒研究的权威专家曾毅院士认为,EB病毒是健康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病毒,三到五岁儿童的感染率达到90%以上,而且以后将终身携带,一般不会引起这个人群所说的病症。除EB病毒以外,健康人体中还存在一些其他常见的病毒或者细菌。微生物在人体内可以广泛存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致病。

邓海华说,对于EB病毒是否是这个人群致病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病毒学、性病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方面专家对此问题再做进一步论证。

钟南山院士:“恐艾”症状不少由已知病毒引起

不认同“阴性艾滋病”的说法

新华网广州5月6日电(记者 )针对近期群众自述疑似感染“阴性艾滋病”的说法,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团队6日下午发布了针对60例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员系统临床观察及病原体检测的研究结果。

钟南山说:“我们不认同 阴性艾滋病 的说法,因为没有他们罹患艾滋病的证据。目前还没有找到未知的病毒,我们想通过这个研究结果解释的是,这群人所产生的症状,并不仅仅是 恐艾 的心理因素,而就是有一些已知病毒的感染。”

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下,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了由感染科、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室组成的专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在广医一院皮肤科、心理科、风湿科、妇科、眼科、泌尿科等临床科室及专家的配合下,于2011年3月31日至5月3日期间对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及病原体检测。这些人员来自16个省市,其中50人为自述疑似感染艾滋病患者,其中男性42人,女性8人。另外10人为自述患者家属。他们平均年龄 34.2岁。

钟南山介绍,这些人员在此期间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免疫学检查、HLA-B27基因、X光检查;病原体检查包括血清抗体、培养或抗原检查、荧光PCR检查,并重点对这些人员的白细胞、血浆、前列腺液、白带、唾液、尿道旁腺、尿道拭子等7种类型共258份样品进行了针对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淋球菌(NG)、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等6种可能形成慢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原体进行了核酸荧光PCR检测。

钟南山介绍,经过检测获得的初步结果为:第一,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员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及白细胞HIV核酸荧光PCR检测均为阴性;第二,在已检测的60人中,总检出病原体阳性患者数为48人,占80%。在这48名阳性病原感染者中,EB病毒检出阳性共33人,占68.75%;第三,接受影像学检查的24人中,双膝关节平片异常占41.7%,双指关节平片均无异常;第四,接受眼科检查的38人中,异常有20例;第五,接受心理测试的12 人中,异常为7例,其中疑病症5例,焦虑状态1例,轻度抑郁1例。

根据检测结果,广医一院感染科对部分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治疗,症状部分缓解,如CT、UU、NG消失。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EB病毒治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钟南山院士认为,在此次接受检查的人群中,未发现艾滋病毒及其相关标志物,但上述病原体可以经过性接触或密切接触感染、可以慢性化或在白细胞中潜伏存在,并影响人体相关免疫功能,形成就检人员部分主诉症状,比如反应性关节炎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由于发病病例多是青壮年,且发病前大多有高危性行为,部分人员描述的症状多与病原体感染又未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有关,同时,在检查过程中,接受了心理测试的人员部分提示有异常表现,如疑病症、焦虑症、抑郁症等。”钟南山说。

针对此次检测结果,医务人员指出:“检出阳性病原体就诊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二为EB病毒感染,并有多名家庭成员同时阳性,这与EB病毒为常发的高感染特性有关。针对EB病毒可通过唾液等途径传染的特点,建议在外就餐以及家庭用餐时也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

Respond